轉自:財聯社
財聯社4月18日訊(記者 鄭炳巽)隨著前沿科學技術在醫療領域涌現,國家醫保局為填補診療空白、滿足患者需求,在編制、立項、審查的過程中,新增了一系列前瞻性價格項目。這些項目之所以能被醫保局“相中”,都是因為在多個維度上滿足相關條件。
在今日由國家醫保局舉辦的“醫保部門助力科技創新”分享會上,國家醫保局價格招采司醫藥價格處處長蔣炳鎮對外透露,目前我國已發布的27批醫療服務價格立項指南中,新增涉及新產品、新設備的價格項目達100余項,其中包括人工心臟、人工耳蝸、腦機接口等項目。
具體來看,在人工心臟相關價格項目上,國家醫保局為解決終末期心衰患者治療需要,心血管立項指南從統一新設輔助裝置植入費、取出費、設備費等三個價格項目,分別解決人工心臟植入、取出和術后調配三個關鍵環節的收費問題。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已實現了人工心臟植入手術的整體費用從百萬級別下降到70萬左右。4月1日,天津市醫保局已率先對接落地,制定政府指導價,其中置入費13000元,取出費6500元。”蔣炳鎮介紹。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力衰竭與瓣膜外科中心主任貢鳴在分享會上指出,心臟疾病發展到終末期會出現心衰,心衰被稱為“心血管領域的癌癥”,不僅治療非常困難,而且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20%。目前,傳統的藥物治療患者的住院率高達47%,大部分患者患病以后,一年反復需要住院2-3次。
貢鳴透露,目前治療終末期心臟病的標準仍是心臟移植。但是,我國現存的相關患者大約有100萬,每年能夠進行心臟移植的幸運兒大約只有1000例。“巨大的落差導致每天有3000人因心衰死亡,我們需要大量的替代治療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國此前在人工心臟領域落后于國際步伐,沒有趕上一代、二代的發展,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國在第三代產品方面已經迎頭趕上。“國產產品的實際效果令人欣喜,患者一年的生存率已經達到了90%,高于國際INTERMACS數據庫85%的相關數據,相關的感染并發癥方面,等效甚至優于國際相關水平。”貢鳴相信,“隨著醫保的助力,未來將有更多的心衰患者從中受益,他們將能夠在術后重回正常生活。”
在人工耳蝸相關價格項目上,隨著人工耳蝸集采于今年3月開標,單套價格從平均21萬降到5萬元左右。蔣炳鎮透露,“我們在耳鼻喉立項指南中,配套設立了人工耳蝸植入費、取出費、設備費等價格項目。同時,將畸形耳蝸作為加收項目,鼓勵醫療機構為病情復雜的患者提供優質服務。目前,天津市醫保局已率先落地相關價格項目,三項價格水平分別為3500元、1950元和135元。”
關于腦機接口相關價格項目,蔣炳鎮透露,國家醫保局在神經系統立項指南中統一新增腦機接口相關價格項目,分別是侵入式腦機接口植入費、取出費以及非侵入式腦機接口設備費等三個價格項目。“后續,成熟的腦機接口產品獲批進入臨床使用以后,即可照此進行依規收費。”
據悉,今年4月初,湖北省醫保局已經率先在腦機接口價格上對接落地,制定立項指南。其中,侵入式腦機接口置入費6552元/次,侵入式腦機接口取出費3139元/次,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適配費966元/次。
“標準化定價不僅加速了技術從實驗室到臨床的轉化,也為廣大患者開啟了科技重生的大門。”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姜曉兵說。2024年11月,武漢協和醫院神經外科采用全國產高通道腦機接口芯片成功實施了華中地區第一例人體手術,順利完成了臨床功能測試。
武漢衷華腦機融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倪常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腦機接口項目的標準化定價,讓企業明確了怎么收費,有了可以依據的發展標準。
倪常茂透露,目前全球范圍內,在腦機接口領域只有神經調控類的產品獲批,真正的腦機接口產品還沒有獲批的。同樣地,國內開展腦機接口臨床試驗的比較少,而且主要是以短期臨床為主,長期臨床的非常少。“臨床少的原因,一方面需要找到一個很好的應用場景讓患者受益,另一方面要充分驗證設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所以,前面的階段會走得相對緩慢。”
倪常茂認為,當前的腦機接口行業,一定需要企業先做出成果來,監管審批中心看到之后,才會慢慢放開。他也相信,2025年將會是腦機接口應用的關鍵之年。
當然,從國家醫保局的角度來看,包括腦機接口在內的前沿技術能被納入醫保價格項目,需要考慮更多方面的因素。
蔣炳鎮透露,新產品能夠被國家醫保局關注并甄選出來,需要符合多個維度的因素:其一是滿足臨床急需,這是統一新增價格項目的基本出發點;其二是技術相對成熟,新技術應當具備獨立的服務產出以及成熟的技術路徑,這是統一清單價格項目的前提條件。
此外,還需促進增量發展,為市場帶來新的發展增量,這是統一新增價格項目的一個重要目標。蔣炳鎮說,“例如腦機接口價格定向,除了能夠滿足患者治療需求,也有望通過價格政策推動這一新興產業快速進入市場運行階段,帶來新的市場增量。”
最后,需要體現勞務價值,這是統一新增價格項目的重要因素。“在各類立項審查當中,我們都新增加了相關耗材的適配改革項目,這是對醫務人員的技術價值和勞務付出的充分體現。”蔣炳鎮表示。
(財聯社記者 鄭炳巽)